摘要:在當前高校學報面臨轉型還是轉企的大討論下,高校學報專業化轉型的呼聲越來越高。在高校學報轉型之際對處于“中間地帶”的“特色欄目”進行綜合述評,有利于在未來專業化轉型中正確對待“特色欄目”問題。
關鍵詞:高校學報;“特色欄目”;含義;作用;類型;跨學科研究
欄目設置對期刊來講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而特色欄目是期刊的旗幟與窗口,凸顯著期刊的個性與本色。2002年,中國教育部發布了《關于加強和改進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報工作的意見》,支持高校社科學報根據自己的特色和實際情況創辦特色欄目和名牌欄目。2004年l0月,教育部辦公廳發布了關于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報名欄建設的通知,并于2004年11月評選出了高校學報第一批名欄16個。2011年lO月,教育部辦公廳發布了關于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報名欄建設第二批申報工作的通知,并于2012年4月評選出高校學報第二批名欄21個。
青華大學學手(哲學社會科學版)“期刊與評價”欄目近期發表了一系列文章,探討當前普通高等學校學報的發展現狀及改革路徑等問題,作者都是業內的資深主編和編輯,他們寫作的視角獨特,針對當前學報不容樂觀的現狀提出了各自的真知灼見。在眾家的觀點之中,筆者對幾家都有論述的期刊欄目“特色化”問題特別感興趣。“特色化”在學報界逐漸興起是由于面對越來越多的改革和轉型的呼聲,被許多人認可的“專業化”的發展方向短時間內還很難在綜合性學報中轉型成功,因此出現了一種比較中立的觀點,即“特色化”。可以說,它是逐漸實現轉制的“中間地帶”,是一種“折中說”。對于學報欄目“特色化”,各家的看法并不一致。朱劍在((桿9鑿之惑:特色化與高校學報的發展》(《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9年第5期)中指出,在學報體制未能進行變革的前提下,特色化發展已成為走出困局的唯一希望,但是特色化只不過是辦刊方法之一種,對于高校學報所“患”的“體制病”來說,它只能治標,卻不能治本。尹吉玉的《淪中國大學學報現狀與改革的切入點》(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4期)中認為,“特色論”很容易使大學學報放棄根本使命和基本功能誤入歧途。陳穎在《f本制之弊與糾偏之路一也談高校學報的專業化轉型》(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4期)中指出,目前許多學報都在致力于創辦特色欄目,并且已涌現出了一-*tt有一定學術影響的名副其實的特色欄目,但在千刊競特的潮流中也要防止把學報的內涵發展等同于創辦特色欄目。康敬奎在《高校學報專業化的特色之路——兼評朱劍及尹吉玉的相關觀(《:}青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6期)中指出,必須對學報進行合理定位,建立一支術有專攻的編輯隊伍,堅持以問題意識統領的專題研究,打造以特色欄目為平臺的學術共同體,并輔以科學合理的組稿、審稿、用稿制度,而所有這些都是高校學報走特色化之路的必然選擇。
因此,基于教育部的“名欄”工程方案和方家對“特色化”的激烈討論,筆者以“篇名”為“高校學報欄目”、“高校學報品牌”、“高校學報特色欄目”、“高校社科學報特色欄目”、“名欄”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上進行了地毯式搜索,共檢索出文章199篇,剔除“電視名欄解析”、“某某學報被評為名欄”、“特色欄目征稿啟示”、“農學學報欄目設置”等相關文章113篇,以86篇為藍本考察當前學術界對“特色欄目”(筆者以“特色欄目”來替代“品牌欄目”和“名欄”,以期獲得統一叫法)的相關研究,以期厘清關于“特色欄目”與“名欄”的關系,整理出“特色欄目”創建的基礎和方法,對“特色欄目”的跨學科研究發展之路作出展望。
一、“特色欄目”的含義及本質內涵
李啟賢(2004)將學報品牌概述為“高校學報品牌的創立一是必須要有自己的定位,也就是找到惟我所有、別人所無的施展空間;二是必須善于個性策劃,堅持不懈地探索以自己的特質優于其他同類的學報”。
任輝(2005)認為,“特色欄目的特色,形象地說表現為‘人無我有,人有我精’。有兩層含義,一是要有新的東西,二是要有精品,二者是遞進關系”。
趙同卷(2005)認為,“所謂名欄,就是你的欄目受到一個相當數量的固定的讀者群的關注和喜愛,具有很高的社會知名度和影響力”。
潘志清(2006)認為,“特色欄目是反應學報主辦學校及該學報獨特風格和特殊個性”。馬殷華、李小玲(2007)對“特色欄目”作了最為詳盡、最為具體的介紹,他們認為:“廣義的特色欄目是指在期刊的欄目體系中,可以集中體現辦刊宗旨和編輯方針、起主導作用、文化品位較高、個性特色鮮明、有較強適應能力和維持能力,并受到讀者普遍認同和良好贊譽的欄目”。“狹義的特色欄目(特指綜合性高校學報),是指能集中體現高校辦刊方針、思路,反映學科優勢和地方特色,學術水平高,有前瞻性、原創性,連續報道,并在相關領域有影響力和得到認同的欄目”。
吳海霞(2007)認為,“特色欄目是該欄目研究和探討的問題具有與其他同類期刊相區別的、不可重復的、獨特的、鮮明的個性色彩”。認為“特色欄目除了‘新’和‘獨有’,還應該包括‘大和強’,這樣才能揚起屬于自己的特色大旗”。
鞠德峰(2009)對特色欄目進行了界定,他認為特色欄目是“有別于常規欄目的那些富有創新性的欄目,它以選欄策劃的多樣性為核心,以獨具匠心的原創性欄題為形式、以集中刊發高質量相關選題研究成果為內容,通過潛心經營,連續累計,逐步形成學報特有的不可替代的標志性品牌效應”。
以上幾種論述具有較強的代表性。筆者認為,之所以將“學報品牌”、“名欄”與“特色欄目”放在一起進行綜述,是因為這三個概念的本質是一樣的,“學報品牌”是以“特色欄目”為依托的,因此二者是一致的;而“名欄”是在“特色欄目”中甄選出的幾個最優秀的欄目,所以說“名欄”只是教育部在選擇全國優秀欄目時的叫法,其實質就是“特色欄目”,三者的實質相同。因此,本文將三者統稱為“特色欄目”。
二、“特色欄目”的建設、分類及作用
薛世平(2002)認為,高校學報具有創建品牌特色的潛力,這是由于高校的高層次科技人才比較集中、學科設置比較齊全、科研條件配置較好。他認為建立特色品牌的舉措應該包括品牌特色的欄目設置;加大選題策劃的力度、積極主動開拓稿源;建立科學嚴格的審稿制度。由薛世平的觀點可以看出,雖然他比較早地提出創建“品牌”與“特色”,但其觀點還不成體系,沒有系統化的視角,只為后人提出了一個可以研究的領域。
閻現章的《關于高校學報品牌欄目策劃的思考》(2003)比較早地指出學報品牌策劃的意義及作用,他的許多觀點被后人反復引用。他首次提出“創建品牌學術欄目是創造品牌學報的基礎、是對學報編輯思想觀念的優化升級、是對學術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深度開發”,并指出在品牌欄目策劃的實踐中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問題:“關于品牌欄目與一般欄目的關系問題、關于品牌欄目的運作機制問題、關于品牌欄目功能發揮問題”。他認為關于學報品牌的策劃是創造品牌學報的一項基礎性和系統性工程,也是一種新的出版實踐。
陳維新的《關于名欄的思考》(2005)是在教育部第一批社科學報名欄公布之后的思考,文章以樸實的語言表達出一位主編的真實想法。他指出,“啟動名欄就是凸顯學術期刊特色欄目的上下、高低、有名與無名的區別。這樣對比高下就必然促進競爭”。“首先要認識到名欄的競爭所面臨的挑戰地域廣闊,競爭對手眾多的難度。不能簡單地依傍地緣優勢、已有的人才優勢和學科優勢,要走持續發展的道路”。“其次入圍的名欄學刊應以不入圍tk,態對待自己和其他未入圍的學刊”。“最后是跨人名欄的期刊,要強化整體意識,相互溝通,相互學習。在特色中求出色,在優勢中求優秀,走個性化道路”。陳維新老師強調的是一種敢于面對競爭、虛心學習、揚長避短、勇于創新、居安思危的精神,樸實中透著大智慧。
任輝在((略論地方高校學報特色欄目建設》(2005)中認為,建立特色欄目應該從三個方面著手:結合地域及其文化研究創建特色欄目;立足學校定位,依據本校優勢培養特色欄目;結合N~4-~需要設置專欄,強化欄目的針對性。應該注意,做好特色欄目建設的可行性分析和編輯的學術前瞻性是深化特色欄目的保證。
劉自兵、薛江在((高校學報“名欄”建設內涵芻(2005)中關注到在名欄建設中的編輯隊伍的建設,指出“編輯要有敏銳的眼光,要有較強的策劃能力”;“編輯要有較強的社會活動能力,能團結一批相關專業的研究隊伍”;“編輯要有一定的專業素養,能成為某一研究領域的研究人員”。
邵靄吉的《高校學報“名欄”工程與地方高校學報建設》(2005)對名欄總結得比較到位,后來的學者多采用了他的觀點,他認為名欄建設要分三步走:一是辦好一般欄目,二是辦好特色欄目,三是辦好名牌欄目。辦好特色欄目需要彰顯時代特色、地域特色、學報特色、學科特色和課題特色。辦好名欄要定名、定期、定量、定責任人。
馬殷華、李小玲在《綜合性高校學報特色欄目的戰略性規劃與建設》(2007)中指出了特色欄目良性運作的幾個重要指標:“欄目來稿數量和質量的提高、期刊重要指標的增長、國內外檢索系統和數據庫的收錄情況、國家權威政府職能部門的肯定”。
劉潔民(2oo7)的《淪高校學報特色欄目的設置類型》第一次比較全面地將各個學校學報的特色欄目進行了全面的概述,主要從時代特色、地域特色、學校特色和專業特色進行了總結。
姚申在《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學報改革與特色欄目建設》(2009)中認為,若要構建特色欄目,應該處理好四種關系,即“主打欄目、重點欄目與一般欄目之間的關系;特色欄目內稿與外稿之間的關系;特色欄目設置與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系;潛心打造特色欄目與提升影響力之間的關系”。
鞠德峰在《高校學報特色欄目與選題策劃分斤》(2009)中從選題策劃角度分析,將特色欄目分為本土史主導型欄目、時代主題延伸型欄目、區域定向專題型欄目、強勢學科拓展型欄目、編者立意導向型欄目。他認為高校學報特色欄目的建設不盡如人意,現狀與辦欄初衷距離相當大,選題過程中多數注重欄目特色的形式,而忽視了欄目建設的長遠策劃,使特色欄目越走越窄,很難形成品牌。因此在策劃中應該注意角色定位分析、資源優勢分析、質量前瞻分析、設欄可持續性分析、開欄效益分析。
黎文麗、宇文高峰的地方高校學報特色欄目后續建設的思考》(2012)對地方高校特色欄目后續建設進行了分析,這是首個對特色欄目后續發展進行研究的文章,立意較為新穎。文中指出,在特色欄目后續建設中主要的矛盾是欄目特色與組稿的矛盾、欄目稿源與組稿的矛盾、特色欄目與本校學科建設的沖突,解決這些矛盾需要做到:強化特色意識,堅持開放的辦刊理念;積極推廣特色欄目主持人制度;加強與作者的聯系;強化期刊編輯的主體意識和創造加工能力;精心打造學報網頁,擴大社會影響力。在他提出的解決方案中,“學報網頁的精心打造”是前人沒有提出和關注的角度,這對于信息化時代的學報而言確實對讀者和投稿者具有較大的影響力。
綜上所述,從我國期刊界最早提出“學報特色論”的岳玉祿(1983年)開始,2O余年間幾乎所有的學者都認為“特色是學報的生命”,大多數都認為在學報還不能進行改革的前提下特色化發展已經成為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因此,學者們從各個角度論證“特色欄目”建設的可行性依據、“特色欄目”的作用和“特色欄目”的分類等問題。雖然研究的人數眾多,但是真正有自己觀點的作者很少,后來者都依照前人的觀點稍作重整又組成一篇文章,學術含金量不高,未能從根本上指明其真正的“歸宿”,未能走出低水平重復的命運。從研究的時間來看,大部分的研究成果都始于教育部第一批名欄建設的發布,年開始有大量關于“特色欄目”的研究,之前僅有零星論文,而且論述較分散,不成系統。
三、“特色欄目”的跨學科研究
陳燕、黃鵬的《科“名刊、名欄”的學術傳播生態分析》(2005)第一次對名欄進行了學術傳播生態分析,將“刊社”比作市場學中的“買方市場”,認為它們在同行中爭取本領域的“高端”信息源,而將那些名家、大家、專家比作“賣方市場”。按照傳統生態學的觀點,如果將學術媒介的共同體視為一個系統,那各學術媒介可視為不同的生態“部落”,部落與部落之間既互利共生,又在各自的生態位置上競爭生存和發展所需的資源。其中,在競爭中取得優勢的“部落”成為“部落首領”,名欄的概念就類似于“部落首領”。此后,蔡紅燕(2006)也從“生態位現象”論述了欄目的策劃,強調要注重“生態平衡”和“生態優化”。
趙佳榮、熊楚才的《高校學報特色欄目崗位目標管理略論》(2007)以獨特的視角,從管理學的角度提出了高校學報特色欄目崗位目標管理的策略,指出:“所謂欄目崗位管理就是以欄目為單位,對其編輯的工作實行目標管理,即通過劃分組織目標與個人目標的方法,將許多關鍵的管理活動結合起來,實現全面、有效的管理,確保自上而下的目標分解和自下而上的目標期望相結合,使期刊發展建立在職工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的基礎上”。
劉岸挺的《聚集效應:普通高校學報創建名欄的關鍵》(2009)以社會經濟學中的“聚集效應”來闡述學報名欄的創建。聚集效應追求的是整合資源提高效益,他認為名欄可以打造名刊,特色欄目獲得社會影響力、成為名欄的關鍵是擴大其聚集效應,這是因為特色欄目圍繞一個創新性專題進行集中性的多角度、深層次探討,必然會產生學術研討的聚集效應,吸引這個學科的研究者更加廣泛參與其中,產生學術影響力。擴大聚集效應的兩條途徑是:創新性和高生長性。創新性是特色欄目的靈魂和核心價值;高生長性取決于四個條件,即課題的生長性、作者隊伍的生長性、編輯的學者化發展和欄目風格導向和塑造。賀香梅等的《從信息不對稱理論看普通高校學報特色欄目的構廷(2010)從信息不對稱理論視角看普通高校學報特色欄目的構建,她認為多學科欄目的設置,造成了學報有效版面的分散、專業關注度不集中。與專業性學術刊物相比,普通高校學報所展現的學術、科研信息反映的信息總量少,信息質量不高。由于當前強調核心期刊效應,所以使大部分優質稿件紛紛向核心期刊聚集。普通高校學報的優質稿件數量稀少,因此使稿件所反映的學術、科研的信息質量無法與重點高校學報以及一些專業性學術期刊相比,只能處于劣勢地位。她認為應該運用信息不對稱理論構建特色欄目,發揮信息優勢。
劉靈芝的《高校學報品牌形象識別系統(CJIS)研究》(2010)別出心裁地將“形象識別理論(又稱形象管理或形象戰略設計理論,簡稱CIS)”運用于高校學報品牌形象樹立上,在合理借鑒CIS的基礎上提出“高校學報品牌識別系統(簡稱CJIS)”的概念,認為這一系統作為一種形象戰略,主要包括了學報品牌理念識別系統MICJ、學報品牌行為識別系統BICJ、學報品牌視覺識別系統VICJ~方面的基本內容。并對CJIS形象識別系統的結構層次進行了具體分析,指出三部分內容是密切聯系、互相制約、互為作用的。認為:MICJ是整個系統的核心與靈魂;BICJ是系統的主導,是精神理念的具體體現;VICJ是系統的外在表現,屬于靜態的識別符號。MICJ位于最高的決策統領層,而BICJ和VICJ是受MICJ支配的。
縱觀全文,我們對“特色欄目”的含義、建設、作用、分類和跨學科研究等方面有了全面的了解,“特色欄目”是成為“名欄”的基礎和前提,而“名欄”又是使學報成為“名刊”的累積過程,因此,“特色欄目”的建設是一個基礎,它也是高校學報專業化轉型的“中間地帶”。在前人對“特色欄目”的研究中,筆者認為存在以下一些論述不全面之處:一是各家對“特色欄目”的概念未進行全面解讀;二是許多人的論述僅僅是低層次重復前人成果,缺乏創新性論點,僅僅列出“特色欄目”的作用和建設意義等內容,未從實質上全面解析“特色欄目”的發展空間;三是跨學科的交叉研究,僅僅是從定義上將理論套在“特色欄目”上,缺乏深度剖析。